跳到主要内容

14-1

第十四 迅速经之义释

    日种大仙我尊师    敬问远离与寂句

    比丘世间云何见    寂灭何物不取着

(九一五)

我问尊师日种[之句中],问者,(一)为明解未见之问,(二)为已见令他合流之问,(三)为断疑念之问之三问。

(一)为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物]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量、未度知、未明了,于未1辨知时,为欲知彼,为见,为考量,为度知,为辨知而问。此是“为明解未见之问”。

(二)为已见令他合流之问者云何?原来已知[某物]之特相,见、考量、度知、明了、辨知之时,为以[此]与他之诸贤者[之说]令之合流而问。此是已见令他合流之问。

(三)为断疑念之问者云何?原来[对就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为何耶?云何耶”之疑念所袭,生疑惑之时,彼为断此疑念而问。此是为断疑念之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近于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优婆夷问,王问,刹帝利问,婆罗门问,毗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此是“人问”。

(二)非人问者云何?是非人近于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其化人近于佛世尊而问,世尊回答彼,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现世义问、(二)来世义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更有(一)内问、(二)外问、(三)内外问之三问。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槃问之三问。

“我问尊师”者,我向尊师问,向尊师乞,向尊师求,向尊师信乐,请对我说,此是“我问尊师”。

“日种”者,是太阳。太阳之姓是瞿昙。世尊之姓亦是瞿昙。世尊是太阳与姓为亲戚故是日种[太阳之亲戚]。故佛是日种。此是“我问尊师日种”[之义]。

“远离、寂句于大仙”[之句中],远离者,是(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之三远离。

(一)身远离者云何?于此有比丘,远离卧座所,[即]以身远离住于阿练若、树下、山岳、溪谷、山窟、冢墓、森林、露地、亲于藁积。彼独行,独住,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密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作,作为,护持,维持。此是身远离。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定于初禅者之心,远离诸盖。入定于第二禅者之心远离寻、伺。入定于第三禅者之心远离喜。入定于第四禅者之心远离苦乐。入定于空无边者之心远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定于识无边处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入定于无所有处者之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定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其一起之诸烦恼。斯陀含之心远离粗之欲贪结、瞋恚结、粗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其一起之诸烦恼。阿那含之心远离微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其一起之诸烦恼。阿罗汉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其一起之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以烦恼、蕴、行言依。不死、涅槃言依远离。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也。此是依远离。

而且引退身令乐出离之人人是身远离。于心遍净而达第一净白之人人是心远离。无依、离行之人人是依远离。

寂者,是由一方面,寂、寂句是同一。此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也。

即世尊如斯说:“2此是寂句,此是胜妙句。即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

或又由他方面,[寂句]者,是所有寂之得达,寂之触达,使寂之作证,所至之诸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也。此等言是寂句、救护所句、避难所句、归依所句、无畏句、无死句、不死句、涅槃句。

“大仙”者,世尊是大仙(大求者)。[即]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3大仙。求、觅求、遍求大定蕴、大慧蕴、大解脱蕴、大解脱智见蕴故大仙。求、觅求、遍求大闇身之摧破、大颠倒之破坏、大爱箭之拔除、大见葛藤之开解、大慢幢之撤去、大行作之寂灭、大暴流之度越、大重担之放下、大轮回轮转之断绝、大热苦之消灭、大热恼之安息、大法幢之举扬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念处、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觉支、大八支圣道、大第一义、不死、涅槃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权势有情,“佛是何处耶?”“世尊是何处耶?”“天中天是何处耶?”“人牛王是何处耶?”而被求、觅求、遍求故是世尊。此成为“世尊远离与寂句”也。

“云何见而比丘寂灭耶?”“云何见”者,是观、考量度知、辨知、令明了,令自己之贪消灭耶?令瞋消灭耶?令痴消灭耶?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令寂、令寂灭、令消灭、令安息耶。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是有学比丘。此“云何而比丘寂灭耶”[之义]。

“世间何物不取着”者,是由四取而不取着、不执、不执受、4不住着。“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何物”者,是如何亦成为色、受、想、行、识?此是“于世间何物亦不取着”[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日种大仙我尊师    敬问远离与寂句

    比丘世间云何见    寂灭何物不取着

世尊宣示:

    障碍之根本    乃是我慢也

    以真慧灭之    内有诸渴爱

    为调伏其等    常应学有念

(九一六)

“世尊宣示障碍之根本是我慢悉以真慧绝灭之”[之句中],障碍者,即是障碍也。[此]有(一)爱障碍(二)见障碍。

(一)爱障碍之根本者云何?无明是[爱障碍之]根本。不如理作意是根本,我慢是根本,无惭是根本,无愧是根本,掉举是根本。此是“爱障碍之根本”。

(二)见障碍之根本者云何?无明是[见障碍之]根本,不如理作意是根本,我慢是根本,无惭是根本,无愧是根本,掉举是根本。此是“见障碍之根本”。

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故是世尊。颁法宝、颁与、颁布者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是于阿练若、森林之边鄙而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光景、应隐人而住,于禅思而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用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故为世尊。又世尊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此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云此世尊之名是在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障碍者之根本。

“我慢皆以真慧绝灭之”[之句中],真慧者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七页参照)……不痴、择法、成为正见。我慢者,“于色中有我”之慢,“有我”之欲,“有我”之随眠。“于受、想、行、识中有我”之慢,“有我”之欲,“有我”之随眠。

“世尊宣示障碍之根本是我慢皆以真慧绝灭之”者,障碍之根本是我慢,以一切之真慧令遮灭、令绝灭、灭之、令寂灭、令灭没、令安息。此是“世尊宣示障碍之根本是我慢皆以真慧绝灭之”[之义]。

“内所有诸渴爱”[之句中],所有者,是普遍、一切、无残、无余也。此之所有者,是遍取之语。渴爱者,是色爱……乃至法爱。所谓“于内有”者,是彼渴爱于内等起故是于内有。或又于内有者是心,即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触等之法]随顺意识界。渴爱是与心意俱起、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以所依一、所缘一。此是“于内有所有诸渴爱”也。

“为调伏其等,常应学有念”[之句中],常者,是时在常,于一切之际,于一切时,于常时,于恒时,引续,不绝,次第如水波生之[无间断],于无间,相续,相接,于食前,于食后,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于满月,于雨季,于冬季,于夏季,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

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一)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二)受、(三)心、(四)对法修习[受、心]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一)由不念之四避而有念。(二)以念行应行诸法故而有念。(三)(以念)害破念之对治诸法故而有念。(四)不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一)具备念故而有念,(二)以念能自在故而有念,(三)练达于念故而有念,(四)由念不退转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一)自性存在之故而有念,(二)寂静之故而有念,(三)寂止之故而有念,(四)具备善人法故而有念。由佛随念而有念,由法随念而有念,由僧随念而有念,由戒随念而有念,由舍随念而有念,由天随念而有念,由安般念而有念,由死念而有念,由身至念而有念,由寂止随念而有念。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念、忆持、沉潜、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被言为念。具此念、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者谓有念。

学者,于学有(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有比丘,具戒、住于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与行处,于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学诸之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止息故,内之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有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者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忧故,不苦不乐,由舍念之遍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有比丘,具慧,关生灭有圣决择,具备至正苦尽灭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苦之集,如实知解此苦之灭,如实知解此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成为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为调伏彼等常应学有念”者,为调伏其等诸渴爱,为折伏,为舍断,为寂灭,为舍遣,为安息亦应学增上戒学,亦应学增上心学,亦应学增上慧学。应学顾念此等三学。应知而学,应观而学,应观察而学,应于心决意而学,应以信信解而学,应励精进而学,应令现起念而学,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了知而学,应知通知通而学,应以遍知遍知而学,应以舍断舍断而学,应以修习修习而学,应以作证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受持而行。此是“为调伏其等常应学有念”[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

    障碍之根本    乃是我慢也

    以真慧灭之    内有诸渴爱

    为调伏其等    常应学有念

    所有内与外    [皆欲]知通法

    不可为强慢    善人不说寂

(九一七)

“内之知通所有法”者,是亦所有法善法,亦是无记法,知自己之德。自己之德者云何?亦有由高贵家而出家者,亦有由大家而出家者,亦有由大财产家、富豪家而出家者,彼之亲戚无论在家者出家者亦皆是有名者。亦有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者,亦有经师,亦有持律师,亦有说法师,亦有阿练若住者,亦有常乞食者,亦有粪扫衣者,亦有但三衣者,亦有次第乞食者,亦有时后不食者,亦有常坐不卧者,亦有随处住者,亦有得初禅者,亦有得二禅者,亦有得三禅者,亦有得四禅者,亦有得空无边处定者,亦有得识无边处定者,亦有得无所有处定者,亦有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者。此等谓自己之德。知自己所有之德,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也。此是“知通所有之法”[之义]。

“内或外”者,是为和尚又阿阇梨于彼等有诸德。此是“内或外”。

“由此不可为强慢”,是自己之德或由他人之德不可为强慢、不可为强情、不可为慢、不可为高贡、不可为高举、不可由彼而生慢、不可由彼而傲、不可为傲慢,不可为得得,此是“由此不可为强慢”[之义]。

“诸善人不说寂”者,是诸善之人、真人、善人、佛、佛弟子、辟支佛,不说“彼是寂”,不宣说,不言,不示,不施设,不确立,不开显,不分别,不显示,不说明。此是“诸善人不说寂”[之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内与外    [皆欲]知通法

    不可为强慢    善人不说寂

    由其[慢]为“胜”    不可以为思

    虽劣或等同    不可以为思

    种种类[胜德]    [自己应]具备

    自己妄分别    [分别]不可在

(九一八)

“由其慢为胜,不可以为思”者,由出生、姓别、家世、丽容、财富、[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任何之根据不可生“我是胜”之慢。此是“由其慢为胜不可以为思”[之义]。

“虽劣或等同,不[可以为思]”,由出生、姓别……乃至……任何之根据,不可生“我是劣”之慢。由出生、姓别、家世、丽容、财富、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由任何之根据,不可生“我是等同”之慢。此是“虽劣或等同不[可以为思]”[之义]。

“具备种种类”者,是具、备、周备多种之种类。此是“具种种之类”[之义]。

“自己不可妄分别”[之句中],自己者,是自我。不可计度、分别自我,陷入分别。此是“自己妄分别不可在”[之义]。故世尊宣示:

    由其慢为胜    不可以为思

    虽劣或等同    不可以为思

    种种类[胜德    自己应]具备

    自己妄分别    [分别]不可在

    内在应成为寂静    比丘由他不求寂

    内在能成寂静者    无我何将有非我

(九一九)

“内在应成为寂静”者,应令寂内之贪,应令寂静。应令寂瞋,应令寂静。应令寂痴,应令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应令寂静。此是“内在应成为寂静”[之义]。

“比丘由他不求寂”者,是由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他之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不可求寂、寂静、寂灭、消灭、安息,不可觅求,不可遍求。此是“比丘不由他求寂”[之义]。

“内在能成寂静者”,是令寂静内之贪者,令寂静瞋者……乃至……令寂一切不善行,令寂静,令寂灭,令消灭,令安息者。此是“内在能成寂静者。”

“无我何将有非我”[之句中],无有者,是否定。[无有我]者,是无有常见。[无有]非我者,是无有断见。无有执我者,谓无有非我可脱者,无所执者则无脱者。无所脱者则无所执。阿罗汉超越执、脱,离越增、减。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于彼无再有。此是“无我何将有非我”[之义]。故世尊宣示:

    内在应成为寂静    比丘由他不求寂

    内在能成寂静者    无我何将有非我

    譬如海洋之中央    波浪不生使静止

    如斯静止不为动    比丘到处不增盛

(九二〇)

“譬如海洋之中央,波浪不生使静止”者,海洋是上下有八万四千由旬之深。下方四万由旬之水为鱼鳖而动,上方四万由旬之水为风而动。中央四千由旬之水不动、不振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摇、不摇、不冲突、不动摇、不动转、不动乱、寂灭。于其处波浪不生,海洋是静止。如斯譬喻“海洋之中央不生波浪如静止”[之义]。或又于5七山之中间有西擅达罗海。其处之水不动、不振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摇、不摇、不冲突、不动摇、不动转、不动乱、寂灭。于其处不生波浪,海为静止。如斯“譬如海洋之中央,波浪不生使静止”[之义]。

“如斯静止不为动”[之句中],“如斯”者,是以譬喻对照事实之句。静止者,于利得亦不动,不利得亦不动,名声亦不动,不名声亦不动,赏赞亦不动,毁訾亦不动,乐亦不动,苦亦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也。此是“如斯静止不为动”[之义]。

“不可不成不动”[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之动贪、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此言为“不动。”[彼]为舍断动故是不动,彼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显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如斯静止不可不成不动”[之义]。

“比丘到处不增盛”[之句中],增盛者,是贪增盛、瞋增盛、痴增盛、慢增盛、见增盛、烦恼增盛、业增盛之七增盛。不可为其增盛,不可生、不可令发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到处”者,是于任何处、于任何、于何处所于内于外、于内外亦[增益]。此是“比丘到处不增盛”[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海洋之中央    波浪不生为静止

    如斯静止不为动    比丘到处不增盛

    明眼者自内证法    请述危难之调伏

    诸贤善者说行道    说定亦说别解脱